东亚气候网络2
(共同声明草稿第2版)
2015年11月 日
关于气候变化对策和建设可持续东亚社会的中日韩市民共同声明
目前,全球范围的气温上升已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冰、冰河、永久冻土的减少,海洋酸化等现象的发生,对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都产生了恶劣影响。其结果致使干旱、农作物产量下降、食品价格上涨等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在中日韩三国也可以观察到气候变暖带来的明显变化。为了防止严重的气候变化现象的发生,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为此必须到2050年在2010年基础上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70%,到2100年使排放量降至零。
将在今年11月30日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为防止气候变化危机,将争取达成一个公平而有挑战性的减排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占有世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约三分之一的中日韩三国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因此,我们中日韩三国市民为了建设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了促使在COP21上达成有意义的协议,将呼吁各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等各方面相互合作,努力做到以下各项。
- 避免使用气候变暖主因的煤炭
为了实现保持气候稳定的“2度以内”目标,需要控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消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目前中国煤炭消耗量的下降趋势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鉴于中国、日本和韩国对海外煤炭使用相关项目的政府投资(或公共投资)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到第三,为了停止这些公共投资,我们三国市民在国际社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国际社会还要求提高控制煤耗的公共投资。为此,对于中美两国首脑在2015年9月25日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声明,关于中国决定抑制对国内外高污染、高碳项目的公共投资的方针,我们表示热烈欢迎!不仅如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开发银行(ADB)、韩国进出口银行(K_Exim)和国际协力银行(JBIC)等主要公共投资机构也应该制定类似的方针。即中国、日本、韩国应各自率先建设可持续社会,并在国内外努力实现向非煤炭类化石能源体系的转型。
- 提高能效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011年3月发生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事故的悲剧,造成直至今天仍有十几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过着避难生活,当地的大气、土壤、河流和海域仍被核辐射所污染。为了使人类不再遭受同样的悲剧,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摆脱对核电的依赖。另外,由于对如何处理使用过的核燃料,即放射性核废料,目前世界上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就意味着这些累积的高污染物质会在今后几十万年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由于核能发电的价格竞争力急速下降,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考虑,我们都完全可以采取具有挑战性的非核电方式的气候变暖对策。因此,我们在东亚地区不应把核电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而应该在最大限度控制能耗的同时,尽早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社会。
- 为实现和平和对应气候变化的东亚地区合作
2015年,我们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这是再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年,也是再次思考和平的一年。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不仅与粮食和能源问题密切相关,还增加了发生纠纷和产生难民的风险,同时,战争也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上述共识之下,为了在东亚地区建设可持续社会,中日韩三国市民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愿意超越政治和感情上的分歧,通过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友好交流,努力使东亚成为永久和平的地区。
东亚气候论坛